x 广告
当前位置: > 关注 > 正文

书画装裱师:藏在古画背后的艺术家

2023-08-02 12:05:16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中国画重神似,注重传达画者的情感与理念,它蕴含中国哲学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意识,成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卓越的艺术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当画家或书法家画完一幅作品,放下笔的时候,这幅画就完成了。但其实,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它仅仅完成了第一步——一幅没有装裱的作品,还算不得一件完美的作品。只有用色彩材质都协调的材料“托”好画心,做好裱褙,装好天地头,这幅作品的美才能充分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而一幅经年累月,被岁月磨损破坏的画或书法,更是要靠着装裱师的修复,重新焕发原有的美。业界有“三分书画,七分裱”的说法,对画作来说,装裱师就如同明星的造型师,他们隐藏在背后,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好的画家,都会有“御用”装裱师


(资料图)

清代陆时化在《书画说铃》中指出:“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话写出了画家、收藏家对于装裱的态度。因为知道装裱的重要性,古代很多画家、收藏家几乎都有御用的装裱师。

宋代画家米芾家中就有专门从事装裱的苏州工匠,他曾在他的名作《书史》中写道“余少时使一苏州背匠之子吕彦直”。由于这位装裱师傅手艺高超,审美雅致,他的很多朋友也十分羡慕。后来,画家王诜也将这位装裱名手留在门下,为他装裱画作。

明末江南文人热衷于收藏,而著名苏州裱画师强百川、汤杰等都是他们的座上宾,强氏装裱有一大半工作是在收藏家王世贞的弇州园中。1932 年上海《申报》报道一名装裱师,“吴门刘定之君,装池名手也。向在苏州开设晋宜斋装池垂三十年。若顾鹤逸、庞莱臣、吴湖帆,诸收藏家所有精品书画,莫不请其装裱。”

(吴湖帆等人画的刘定之画像 图自陆宗润的《装潢圣手刘定之——从吴湖帆等合作《刘定之像》谈起》)

在当代,这种传统依然在书画界保留着,如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指定荣宝斋的张书刚师傅装裱;而版画大师彦涵 1986 年捐赠一批作品给家乡博物馆时,因担心该博物馆没有好的裱画师,硬是要自己找人裱好才肯送过来,后来在家乡博物馆打了包票说有一流的装裱师,他才半信半疑地交付给他们。

米芾在《画史》、《书史》等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字画装裱的案例,尤其是好友王诜、文彦博等人在收藏字画过程中因装裱不当而导致损伤书画作品的案例。为此,他总结了一系列装裱技艺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由此推动了装裱技艺的进步。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蕉窗九录》一书,特地专设一章,写了许多关于裱锦、藏画、制匣等方面的知识。而收藏家周嘉胄《装潢志》一书,则完整总结了古旧字画修复重裱的工艺步骤,自此之后,对古画修复之法的探求,无不以此为圭臬。

装裱艺术,从皇室到民间

按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装裱最晚在晋朝就已存在,早期较为简单,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画装裱,并有多名装裱师进入史册。宋代以前,从事绘画的人员多为政府官员,大量书画作品的收藏为宫廷独占。朝廷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命专门的人员从事字画装裱。在唐代,书画装裱是一项非常严格的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还需要监督人员去检查相关工作,确保古书画保存完好并保证其长久流传,名臣褚遂良的名字,就出现在多幅书画作品的装裱监督名录中。在这个时期,书画装裱的三大基本形制完成——卷轴、挂轴和册页,这三大形制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是书画艺术大发展的时代,宋太宗曾在内苑建立皇家画院,并设立了数量可观的裱工职位,宋徽宗更是将此发扬到极致。宋徽宗宣和年间建立了一种装裱形制,被称为“宣和裱”,在后世成为书画装裱的典范。

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有一篇《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裱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可看成是宋代内府收藏的书画装裱样式的直观体现。文中记述了不同朝代古画装裱的具体样式,包含绫绢、轴品的选用,皆根据书画作品的品第高低决定。

(图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文新解装潢志》)

明代以后,诸多内府收藏流落民间。而明代江南文人雅士精于字画赏鉴,富于收藏,如王世贞、张丑、项元汴、文徵明等,而且每个人的藏画,会不时地借与他人展玩雅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装裱材料和样式的革新,古画装裱也由此进入民间,逐渐成为一门手艺。

到了民国,私人装裱业日渐兴盛发达,根据技艺、风格的不同,逐渐分为以苏州师傅为代表的苏裱、以扬州师傅为代表的扬裱、和以北京师傅为代表的北裱。其中苏、扬裱件平挺柔软,配色素净淡雅,北裱则受宫廷影响,裱背厚重,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

修复古画:装裱师的炫技

唐人韩滉画的《五牛图》是历代收藏家特别喜爱的一幅作品,从宫廷到民间,从一位藏家之手转到另一位藏家之手,历经辗转,其中包括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项元汴等。乾隆时期,《五牛图》被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时,宫中的许多收藏遭受厄运,《五牛图》也落入外国人手中,后来被香港实业家吴蘅荪先生购得,最终被文化部购回,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

(故宫文物医院 图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文新解装潢志》)

20 世纪 50 年代,故宫博物院因组建文物修整组(后更名为文物修复厂),从各地请回了一些传统技艺高超的匠师进宫。1977 年 1 月,《五牛图》被送到故宫文物修复厂,交由孙承枝先生负责。这幅传世名画当时已经千疮百孔、遍体霉斑,仅五牛身上大小蛀洞便达数百处。

《五牛图》旧裱共有四层,两层褙纸很快揭去,命纸与画心直接粘连,起着保护画心的作用。孙承枝先用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揭起命纸,粘连严重的部分,靠手指揉搓,搓捻成极细的小条取下。仅揭除命纸这一关,孙承枝先生就用了五天的时间。之后,孙承枝运用了掏、转、补、刮等各种修补手法,把破洞补缀得完好如初、天衣无缝。最终,经过近八个月的修复,《五牛图》得以恢复原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破损的《五牛图》(点击可看大图)

(修复期间)(点击可看大图)

(孙承枝在修复工作中)

(修复完成的《五牛图》,以上图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文新解装潢志》)(点击可看大图)

古画修复,是书画装裱师的高阶技能,此中高手,可以把呼吸即可吹散的破旧古画恢复原貌。据《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乾隆年间著名装裱艺师叶御夫“得唐熟纸法,旧画绢地虽极损至千百片,一入叶手,遂为完物。”

古画修复不仅考验着装裱师的手艺,对装裱师的修养、审美和文物理念,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修复师傅需要熟悉古代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了解不同时期的画作特点。同时还要掌握各种修复技术和工具的使用,例如补画、填补缺失、修复色彩等。此外,修复师傅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操作技巧,以便准确地判断古画的损伤程度并进行修复。所有这些,都依赖于长期的、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实践。

古书画常见的损伤主要有几种:一个是古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次反复舒卷,会出现折裂的现象;第二是如果装裱不当,糨糊刷的不够均匀,时间长了会出现画心中空与重皮;第三是因霉变或其它腐蚀导致的画心局部剥落;第四是因年代久远和气候影响导致的霉变及画面污浊物。

画心折裂

画心剥落

画心霉变 (以上图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文新解装潢志》

一般来讲,对古旧字画的修复,要做到修旧如旧。南宋周密在《绍兴御府书画式》中就阐述过古画修复的原则:“应古画装褫,不许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浓艳。亦不许裁剪过多,既失古意,又恐将来不可再背”,表明古画装裱工作非常严谨,不能有过分的处理。对于没有能力修复的一些书画作品,就让它维持现状;对于有能力修复,但在关键部位仍没有办法恢复古书画原貌的书画作品,要做到部分复原;对于那些有能力恢复作品原貌的书画作品,则可以完全复原。

书画修复,从入门到精通

如何对破损的古书画进行修复?历朝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都有专著进行过论述,而明代收藏家周嘉胄撰写的《装潢志》,称得上关于古旧字画修复重裱的完备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装裱匠师们的具体实践。

《装潢志》把古字画的修复分为洗、揭、补、托、全五大步骤,洗即是用水淋洗,使书画作品干净。洗画的水,通常以清水为主,但有时候古旧书画上的一些顽固污渍较难清洗,也需要加入一些辅助材料来增强清洁效果,古代常用皂角水,当代有时会用化学药水,但需注意化学药水对其他画面物质的损害。

(洗画 图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图文新解装潢志》)

揭画心就是揭去古旧书画原来的褙纸或托心纸,是古画修复的关键一步。装裱过的书画一般有四层,从背面开始,最外层是覆褙纸,共两层,材质有宣纸、棉纸和绢;第三层是托心纸,即是和画心直接粘连的一层褙纸,也称“命纸”,书画之美,全靠这层命纸衬托,最里面一层,才是书画本身。

揭画心前,需要将画心淋湿,浸润到画心绵软以后,根据画心的破损程度,小心谨慎地将“命纸”一点一点揭去,以保存画心原有的样子,不使之再次受损。揭褙纸和“命纸”的难易,与旧裱所用的材料、黏合料、裱托方法、保存情况等都有关系。如果之前的装裱用料结实坚韧,糨糊适当,揭起来就比较容易。如果装裱较差,糨糊太厚,粘连霉烂,揭起来就很困难。

画心经过洗净,揭掉“命纸”后,画心上的大小破洞,破裂缺损之处都显来了,补,就是弥补这些缺陷。配补要寻找相似的材料,最好是同时代的材料,如用新料就要进行旧化处理。配补材料的颜色要浅于原件本色,不足的色可在补全颜色时增添。

揭完一张旧画心后,要晾干,再根据旧画心干后纸素的色样,配上颜色适合的托纸。这一过程,是为古旧书画褙上新的“命纸”。托纸的选择,将决定书画作品装裱之后的视觉效果和保存。这一步要在画心与“命纸”之间刷糨糊,打糨糊与刷糨糊的技艺,决定着这幅画之后能保存多久。

托好画心后,就进入了最体现修复师水平的“全”的工序。“全”包含着全色与接笔两个过程,全色,需要修复师调好颜料,一遍遍涂在镶补的地方,让补上去的部分与原画合为一体,天衣无缝;接笔,则是对字画缺失了的笔触,按照原画的画意、笔法,接上那块缺失。如果自身书画水平不够、或对画意解读有差,那么要么不要贸然接笔,要么,就会反而损害了这幅作品。《装潢志》就说书画修复“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因此它的观点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虽然大致步骤如此,但每个步骤中细微的讲究却极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没有多年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没有对书画的敬畏之心,难以成为书画良医。

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匠传承方式的逐渐消失,如今,好的书画装裱师、修复师大都迈入高龄,正在慢慢凋零之中,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图片 | 宋燕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西南直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